晋系辛亥革命爆发时所使用的革命军旗兼山西省军政府旗(八卦太极旗)国民革命军旗存在时期1911年-1949年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效忠于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1927年前)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7年后)部门 北洋陆军(1927年前) 国民革命军(1927年-1947年) 中华民国陆军(1947年后)种类陆军参与战役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大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指挥官著名指挥官阎锡山徐永昌商震傅作义
晋系,民国军阀派系之一,以山西为根据地,由阎锡山于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之际创立,一如其他军阀一样和当时的北洋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领袖阎锡山就曾拥戴袁世凯洪宪称帝。直至1949年另一位代表人物傅作义投向共产党导致晋系消亡前,晋系集团统治山西38年之久。
历史[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时,山西北洋军标统(约等于团长)阎锡山响应起义,掌握了山西的政权,开创了“晋系”。
由清末到民国初年,由于晋商的发达,山西为中国富庶省份,因此阎锡山作为1910年代-1920年代山西领导人,也成为中国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1]
晋系对于山西亦有相当贡献,农业、民生方面,阎锡山于1917年起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种树、推动蚕丝、剪断辫子、禁止鸦片、解放缠足;“三事”:种棉、造林、牲畜)来发展农业。
军事、工业方面,晋系对山西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的发展也不遗馀力。阎锡山所设立的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曾与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汉阳兵工厂和奉天兵工厂并列。生产的弹药不仅能满足晋军的需求,也成为阎锡山拉拢和要挟其他军阀势力的重要工具。
山西陆军时代[编辑]
1925年的中国军阀主要势力图,晋系(山西军阀)势力范围为紫色区域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山西新军在武昌起义时呼应革命派者为第43混成协第86标,也就是阎锡山所指挥的部队。第86标当时击毙了43混成协协统谭振德、山西省巡抚钟琦,虽取得了山西省脱离清朝独立,但后来遭到大清陆军第三镇攻击,战力在民国成立时已大为受创。在民国成立后,阎锡山返回山西省担任山西都督,新军43混成协残存的2千馀人获得北洋政府批准,扩编为山西陆军第一师,师长孔庚,这可以称为晋军系统成立之始。
山西陆军第1师被称为暂编师,下辖2个旅,旅下辖2个团,师另直辖一个炮兵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营、1个辎重营,整合战力不超过1万人。为了解决扩编成师的军队干部来源问题,阎锡山又请日本留学归国的赵戴文主持,开办了将校研究所,吸收历年整编时被迫撤裁的100馀名军官作为训练教官,为晋军提供基础军官干部。基层士官则是在1915年成立军事教育团,招收知识青年和军队基层挑选的出色士兵,前后共两期,共有1000余人接受了基本的军事教育,返回晋军中担任班长。
阎在二次革命后避免袁世凯的猜忌,在1914年8月将第一师解体成3个混成旅(第12、13、14混成旅),在民国3年(1915)又将第14、15旅降编为第1、第2混成团,恢复回民国初年的规模。而袁世凯为了稀释阎锡山在山西省的军事影响力,以“山西巡按使警备队”的名义在山西省境扩编11个营的军力,但随着巡按使金永在袁世凯失势,遭阎锡山驱离山西后,警备队的11个营被阎锡山控制,成为恢复晋军实力的助力。
在民国4年(1916)护国战争时,支持袁世凯的陕西都督陆建章因战败失势,与其纽带关系紧密的陕西陆军第1旅(旅长商震)也被迫离开陕西省,大部分残部转入山西省。阎锡山以“省防务紧要,商旅尚属可用”为理由顶住反袁派主持的北京政府压力,将商震的陕西旅给收编己用,其开销也由山西省支应。在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逐渐无法控制阎锡山的治理,阎锡山趁此机会重新整编山西省境内的部队。将原本主力1个混成旅、2个混成团的省军大幅扩编成4个混成旅(第1、第2、第3、第4)、2个混成团(由晋南、晋北镇守使指挥),炮兵团则打散以炮兵营的编制拨入4个混成旅内,每个混成旅内基本编制为2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
除了4个以步兵为基础的混成旅,阎锡山将直属的骑兵扩编成2个团,直属营除了既有的工兵和辎重外,增加了机枪营、卫队营、卫生营、宪兵营等。至1918年时,晋军已有10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以及相关的支援部队,军力总额约有3万。
在1918年由于晋军整体规模扩张将近三倍,在军队干部上又存在大量缺口,原本在1917年率军出省作战惨败的山西陆军第1混成旅旅长商震转任山西学兵团团长,至1930年学兵团共培训学兵6000余人。日后这批学生大多成为晋军基层骨干。
由于在直奉战争期间阎锡山保持观望态度,此时的山西省未受中国内战的影响得以稳定发展,山西省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在1920年代逐渐扩厂,解决了晋军的枪炮与弹药问题。山西省因此有较充裕的资源继续扩张军队规模。
在民国14年(1925),晋系再次扩军。此次扩军恢复了师一级的体制。此时晋军有2个步兵师(山西陆军第1师、第2师,2旅4团制)、5个步兵旅(山西陆军第5、6、7、8、10旅,2团制)、2个骑兵旅(山西陆军第3、4旅)、1个教育旅(山西陆军第9旅)、1个混合旅(山西陆军第11旅,1炮兵团、1直属部队混合团)、1掷弹旅、1个迫击炮团,总规模超越10万人。
国民革命军时代[编辑]
1927年6月3日,阎锡山宣布山西易帜效忠国民政府,12万山西陆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6月5日太原召开国民大会,拥阎担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6月6日阎就任总司令职,通电服从三民主义。7月17日晋军占领石家庄,奉军退走正定,晋军向南推展至顺德。奉军在正定、定州、保定布置三道防线。1927年9月奉晋战争爆发。阎锡山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誓师讨奉。同时把晋军编为三个军团,下辖12个军,有17个师、12个骑兵师、7个独立旅共20余万人:
北方革命军总司令 阎锡山
第一军团总指挥 商震
第二军团总指挥 徐永昌
第三军团总指挥 杨爱源
第一军军长 商震(兼)
第二军军长 杨爱源(兼)
第三军军长 杨效欧(代)
第四军军长 傅存怀(后升编为第四军团总指挥)
第五军军长 李生达(代)
第六军军长 丰玉玺
第七军军长 张荫梧
第八军军长 谭庆林(即骑兵军)
第九军亦为骑兵军在编制中
第十军军长 李维新
第十一军军长 王懋公
第十二军军长 徐永昌(兼)
直辖炮兵集团长 周岱
直辖骑兵集团
直辖第四师师长傅作义
晋北镇守使 赵戴文
晋南镇守使 张培梅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编辑]
1928年2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第42次会议议决,将晋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为总司令。
第四十九军 尚天瑞
国民革命军第三方面军[编辑]
1930年5月至11月中原大战期间,晋军自行宣布改编为第三方面军。
张学良对晋绥军的整军缩编[编辑]
中原大战阎锡山战败下野。张学良把晋绥军14个军40余师压缩为4个军8个师。经徐永昌、商震、傅作义和阎锡山商讨的“整编方案”:
华北陆军第4军 商震 辖 :3师 杨效欧, 4师 冯鹏翥
华北陆军第5军 徐永昌 辖:5师 孙楚, 6师 杨澄源
华北陆军第6军 杨爱源 辖:7师 王靖国, 8师 杨耀芳
华北陆军第7军 傅作义 辖:9师李生达, 10师 傅作义兼
随后,经徐永昌等要求,张学良同意, 晋绥军增加了正太护路军, 孙楚为军长。步兵第5师师长一职由李服膺接任, 另增加几个独立骑兵、炮兵旅。
1931年6月,晋绥军启用国民革命军番号:
32A 商震,辖第66D 杨效欧 67D 冯鹏翥
33A 徐永昌,辖第68D 李服膺 69D 杨澄源
34A 杨爱源,辖第70D 王靖国 71D 杨耀芳
35A 傅作义,辖第72D 李生达 73D 傅作义兼
1931年7月,石友三据冀南顺德叛变,蒋介石电令商震部出兵邀击石友三部。7月下旬,商震经过周密计划, 率第67师黄光华、高鸿文旅及军校学员共9千人,登上火车,出娘子关,编入北路讨赤军行列,截击石友三后路。商震部由此脱离晋绥军系统。第67师2个旅被商震带走后,师部成了空架子,师长冯鹏翥无形被免职,第67师番号也被陈诚军事集团要去。
太原绥靖公署(第一次)[编辑]
1931年8月5日, 旅居大连的阎锡山得知日本将在东北“有所行动”,便决定离开大连返回山西。南京当局得知阎返晋后,立即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逐阎离晋。由于山西政局仍控制在阎锡山手中,阎锡山坐等时局发生变化。果然1个多月后爆发九一八事变。南京政府无暇顾及阎锡山。1932年2月20日设立太原绥靖公署。1932年2月27日,阎锡山重返太原,宣誓就任太原绥署主任。朱绶光为参谋长,冯鹏翥为副官长。不久阎锡山又恢复了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每军2师6旅12团,以及正太路护路军。1932 年 3 月, 晋绥军增编 3 个陆军独立旅。所辖部队:
33军 徐永昌
68师 李服膺 副师长贾守明 参谋长刘金声
200旅 刘𩡝馥 399团 张敬俊 400团 候肇新
201旅 李俊功 401团 杨维垣 402团 王丕荣
213旅 贾学明兼 415团 李在溪 426团 高朝栋
69师 杨澄源 参谋长和春澍(李鉴三)
202旅 郭宗汾 403团 陈宝含 404团 赵晋
203旅 梁鉴堂 405团 樊钊 406团 李冠军(温东生)
214旅 刘光斗 427团 刘慎德(和春澍) 428团 刘荣爵
34军 杨爱源
66师 杨效欧 副师长徐岱毓 参谋长许鸿林
196旅 姜玉贞 391团 葛振邦 392团 桂康晋(郭澄瀛)
197旅 徐岱毓兼 393团 吴邦俊 394团 陈庆华
212旅 刘奉滨 423团 王思田 424团 吴超然
70师 王靖国 参谋长贾宗陆
204旅 王 英(徐子珍) 407团 梁九洲 408团 徐文珍( 常士华)
205旅 田绣章( 田树梅) 409团 候振清 410团 徐世光( 石焕然)
215旅 田树梅(杜坤) 429团 杜坤 (卢仪欧) 430团 张雨村( 孙福麟)
71师 杨耀芳 参谋长柴子尚
206旅 方克猷 411团 蔡文成 412团 章拯宇
207旅 温玉如 413团 邢家让 419团 周森
216旅 丁炳青 431团 李作圣 432团 马良
35军 傅作义
72师 李生达 参谋长李世杰
208旅 陈长捷 415团 梁春溥 416团 张树桢
209旅 段树华 417团 张勤增 418团 吕瑞英
217旅 霍原璧 433团 王鸿浦 434团 孙晓云
73师 傅作义兼 参谋长苗玉田
210旅 叶启杰 419团 张成义 420 薄鑫
211旅 金中和(孙兰峰) 421团 孙兰峰 422团 马蓬辰
218旅 曾延毅(董其武) 435团 苏开元 436团 董其武
正太护路军孙楚
1旅 孟宪吉 1团 曲有成 2团 朗春生
2旅 陶振武 3团 徐学孟 4团 阎应禧
3旅 马延守 5团 陈光斗 6团 吉文蔚
独立第1旅( 原警备第1旅改编) 杜春沂 1团 郭作霖 2团 刘新宇
独立第2旅( 原独立旅改编) 周原健 3团 徐振三( 张国栋) 4团 李清华
独立第3旅( 原警备第3旅改编) 丰玉玺( 傅存怀 、章拯宇) 5团 赵协中 6团 刘召棠
炮兵司令周玳 辖炮兵10个团
炮21团李柏庆 炮22团施国藩 炮23团李锡九 炮24团郝庆隆 炮25团张映启 炮26团介清海(刘彭祖) 炮27团赵忠保 炮28团董祥善 炮29团张炮 30团刘彭祖
骑兵司令赵承绶 辖:骑1旅彭毓斌 骑2旅张长胜
1934年10月,李生达率领8个团赴赣剿共,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十九军军长兼第72师师长。1935年7月,阎锡山任命第101师(由正太护路军改编)师长孙楚为协剿陕北共军的总指挥,李生达为副总指挥。1936年5月31日第十九军军长李生达遇刺身亡。随后阎锡山调动晋绥军高级将领职务,王靖国任第十九军军长,徐永昌任山西清乡督办 随后又调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孙楚接任第三十三军军长,杨爱源调任山西清乡督办, 杨效欧接任第三十四军军长,陈长捷接任第72师师长,李俊功接任第101师师长。
1936年,经军委会同意, 阎锡山将晋绥军骑兵改编为陆军骑兵第1、2师, 仍以赵承绶为骑兵司令。
骑兵第1师 彭毓斌 副师长赵铭 参谋长王志广。 骑兵第1R 周培章 骑兵第2R 张培勋 骑兵第3R 孙凤翼
骑兵第2师 孙长胜 副师长史维明 参谋长何宗海 。骑兵第4R 张甲第 骑兵第5R 郭如嵩 骑兵第6R 刘应凯
原正太护路军第3旅改编为陆军独立第7旅,旅长马延守 辖1R 阎应福 2R 郭景云 3R 吉文蔚
原正太护路军第1旅改为陆军独立第8旅,旅长孟宪吉,参谋长蔡雄飞。辖:1R 田宝銮 2R 即春生 3R 徐学孟
原正太护路军第2旅陶振武部裁撤, 部队分别编并于马、孟2旅内, 陶则编为部附。
抗战爆发前晋绥军有陆军第19、33、34、35、61军及骑兵军,计6个军;陆军第66、68、69、70、71、72、73、101师及新编第2师(新2D,1936,12收编) 计9个师及2个骑兵师;陆军独立第1、2、3、7、8计5个独立旅, 炮兵10个团。部队序列:
19军 王靖国 副军长霍原璧 参谋长梁培璜
33军 孙楚 副军长周原健
34军 杨澄源 副军长傅存怀
35军 傅作义 副军长曾延毅 参谋长郗萃田
211旅 孙兰峰
218旅 董其武
61军 李服膺 副军长贾学明 参谋长刘金声
骑兵第1军 赵承绶
66师 杨效欧 副师长徐岱毓
196旅姜玉贞
197旅徐岱毓兼
68师 李服膺 副师长贾学明 参谋长刘金声
200旅 刘𩡝馥
201旅 刘庸之
69师 杨澄源兼 副师长刘光斗 参谋长李鉴三
203旅 梁鉴堂
209旅 段树华
70师 王靖国兼 副师长徐子珍 参谋长梁塔璜兼
205旅 田树梅
215旅 杜坤
71师 郭宗汾 参谋长郑锡安
202旅 刘光斗
214旅 樊钊
72师 陈长捷
217旅 梁春溥
208旅 吕瑞英
73师 师长刘奉滨,参谋长刘万春。1936年夏以杨效欧的第66师的第212旅和第197旅合编组建。不再隶属于傅作义第35军。而是隶属于第三十三军。
197旅 徐岱毓
212旅 刘奉滨
101师 李俊功 参谋长陈秉玉。由李服膺第68师的2个旅编成。
210旅 王丕荣
213旅 杨维垣
新编第2师 金宪章
骑兵第1师 彭毓斌 副师长赵铭 参谋长王仁广
骑兵第2师 孙长胜 副师长史维明 参谋长何宗海
独立第1旅 杜春沂 参谋长于起鹏
独立第2旅 方克猷 参谋长颜承嘏
独立第3旅 章拯宇 参谋长 樊明渊
独立第7旅 马延守 参谋长刘万春
独立第8旅 孟宪吉 参谋长蔡雄飞
炮兵司令周玳 副司令刘振衡 辖炮兵10个团。
第二战区[编辑]
主条目:第二战区
太原绥靖公署(第二次)[编辑]
1947年2月,第二战区长官部改组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副主任杨爱源、孙楚,秘书长吴绍之,参谋长郭宗汾。
太原绥靖公署特种警宪指挥处简称特警处,处长梁化之。副处长徐端、兰凤、李紫云。1942年3月建立隰县中心区战地动员工作团、1943年10月在隰县康城建立民族革命同志会流动工作队、1946年3月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特种警宪指挥处演变而来。驻太原精营西边街45号成立。在太原、大同、临汾等城市设立特警队,各县设特警组,在机关、工厂、帮会、商号、旅店、剧团、妓院等各个角落秘密发展、组织情报网。1946年3月至1949年4月,共杀害所谓“伪装分子”2000余人,其中特警处本部在太原杀害363人。
谍报参谋训练队,简称参训队。1946年10月22日参训队正式成立,队长由绥署侍从参谋梁吉庆兼任,副队长为任法庵,山冈道武兼任总教官,本田任主任教官,岩田清一、桑野俊三郎、村井孝年、加藤、石源国干、前田、石岛等任教官,讲授《情报战术总论》《情报勤务》《飞机搜索》《地图识别》《防谍保密》《暗画》《医学情报》等内容。培训两期谍报参谋约200人,归阎锡山直接指挥。1947年2月起,参训队由训练机构变成“工作”机构,它的任务是派遣谍报人员,搜集解放军的情报,及时向太原绥靖公署作战组报告,重要情报要直接呈送阎锡山审阅。1948年11月5日召开全队人员应急动员大会,梁吉庆把派往各地的谍报人员重新编为14个谍报联络组,分布在太原城周围,积极搜集情报;贾心田为副队长,策划安排潜伏情报人员。
杨贞吉政卫处系统:l938年12月杨贞吉从第二战区校尉级军官集训团(集训团)第一期选出28人成立第二战区敌区工作队(简称敌工队),狄荣锁任指导员、李国枢任队长。1939年6月扩编为第二战区敌区工作团(简称敌工团),团长由阎锡山兼任,副团长由杨爱源兼任,阎锡山指定杨贞吉、李国枢、狄荣锁、张荣汎等为委员。1941年5月民族革命同志会敌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敌工委员会)。1941年10月改编为山西全省保安委员会,,阎锡山任会长、赵戴文任副会长,杨爱源任主任委员,艾子谦等13人为委员,杨爱源兼办公厅主任,杨贞吉兼办公厅秘书长。1943年9月山西省保安总司令部(简称保总部,总司令由赵戴文兼,副总司令由杨爱源兼)政卫处(主任杨贞吉)。1944年2月民族革命同志会临时执行部政卫组,组长杨贞吉,副组长缪玉青等。在抗战胜利后接收了伪山西省警察厅,1945年10月15日成立山西省警务处处长(处长杨贞吉)。太原绥靖公署所属部队的政卫活动,由同志会工委会政卫组负责;地方行政中的特工活动,由山西省警务处负责。1948年8月,阎锡山为进一步加强对部队的控制,成立专做军队特务工作的绥署建军委员会政卫总队(总队长贾宣宗,副总队长尉胖林、张像生、岳炳森),在部队各级都设政卫人员。1948年10月,阎锡山又将同志会工委会政卫组和太原绥靖公署政卫总队合并为政卫处,杨贞吉既是政卫处长,又是警务处长。先后在政卫系统工作过的人数总共6992人:在部队和地方武装团队做特工的3027人,在地方政府做特工的1450人,在政卫组织控制的单位做特工的1415人。不完全统计扣捕嫌疑1万余人,其中处死4000余人。
晋系政治团体[编辑]
青年救国团:1932年组建。阎锡山亲信李冠洋为团长,
建设救国社:1933年阎锡山授意王尊光、邱仰浚。
主张公道团:1935年成立。阎锡山任总团长,赵戴文任副总团长。薄右丞为办公室主任。作为民众防共组织,各县(105个)、付(11152个)均设县、村团部,下设小组,即“好人团”。
自强救国同志会:1936年成立。是1938年2月之前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领导组织。阎锡山为会长,赵戴文为副会长,邱仰浚(民政厅长)、王平(财政厅长)、冯司直(教育厅长)、樊象离(建设厅长)、李江(李冠洋,绥署参事)、王怀明(绥署军法处长)等为高级委员。梁敦厚(梁化之,绥署秘书)为总干事。高级委员会议为该会最高决策机构。总干事下设青年、工人、民众、妇女、商人等五个委员会。
牺牲救国同盟会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是抗日战争初期经阎锡山同意,由中国共产党、阎锡山方面及其他方面联合组成的第二战区具有半政权性质、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活动范围达68个县。主任委员续范亭。
民族革命同志会:1938年2月16日在山西临汾建立。前身是“自强救国同志会”。统一领导第二战区军政民各部门工作的带有政党性质的政治组织。该会最高领导机构为干部委员会,阎锡山亲任会长并亲自拟定该会《民族革命同志会公约》。其干部组织分为两级,干部委员20人至30人,高级干部委员9人至13人。《基干奋斗》杂志。临时执行部下设秘书处、组织处、宣传处、考核处、政事处等五处,县、区设分会或督导组。1939年7月1日,国民党中央国民抗战精神总动员委员会山西分会成立,阎锡山给民族革命同志会挂起了“山西省精神建设委员会”的招牌,以此作为同志会的公开称号。
评价[编辑]
1930年的美国《时代杂志》记述:“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处于各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2]
代表人物[编辑]
阎锡山
傅作义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山西王”阎锡山的财经观-搜狐财经. business.sohu.com.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8).
^ 阎锡山 能成大事业,难得大机缘. [201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来源[编辑]
书籍
黄启昌 著:《乱世之狐:晋系军阀全传》. 团结出版社. ISBN 7801305507.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山西主题
军事主题
民国军阀
北洋军阀
查论编 中国国民党早期派系影响派系
西山会议派(1925年11月-1927年9月)
新政学系(1928年1月-1949年12月)
改组派(1927年11月-1931年1月)
孔宋家族
CC派(1927年9月-1950年8月)
新国民党(1932年-1936年)
实力派系
黄埔系(1924年6月至今)
新桂系(1923年10月-1950年5月)
粤系(1921年5月-1950年4月)
晋系(1927年6月-1949年4月)
冯系(1926年9月-1930年10月)
土木系(1930年8月-1956年5月)
东北军(1928年12月-1947年1月)
西北军(1926年9月-1948年12月)
马家军(1933年-1949年)
组织派系
三青团(1938年7月-1947年9月)
军统(1937年-1955年)
中统(1932年-1956年)
蓝衣社(复兴社)(1932年3月-1938年4月)
相关党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国民党反动派
中山舰事件
清党
四一二事件
宁汉合流
闽变
民革成立
查论编 军阀割据时期与南京十年时期的军阀混战 1912-19181919-19241925-1935派系
1912北洋政府建立外蒙古独立1911-1914白朗起义1913初年国会牛年之乱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蒙藏条约善后大借款1913-1914西姆拉会议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二十一条中俄蒙协约《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1915-1916洪宪帝制护国战争1916袁世凯之死1916-1917府院之争督军团1917对德宣战案张勋复辟郑家屯事件1917-1918第一次川藏战争1917-1922护法运动1917-1929果洛冲突1918安福国会1918-1920西伯利亚干涉
1919巴黎和会山东问题南北议和五四运动1919-1921外蒙古撤销自治1920直皖战争珲春事件第一次粤桂战争1920-1922新新国会难产第二次川藏战争1920-1926神兵起义1921中共一大武昌兵变第二次粤桂战争苏俄占领外蒙古1921-1922华盛顿会议1922第一次直奉战争法统重光六一六事变九江兵变1923-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临城劫车案二七大罢工曹锟贿选孙文越飞宣言1924江浙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广州商团事变甲子政变临时政府
1925滇桂战争善后会议五卅运动1925-1926反奉战争省港大罢工国民革命军东征1926中山舰事件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1926-1928北伐战争1927南京事件宁汉分裂四一二事件七一五事变国共内战宁汉战争1928五三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1928-1929红枪会起义1929蒋桂战争鲁东北军阀叛乱中东路事件1930中原大战1930-1932青藏战争1931-1935哈密暴动1932胶东之战二刘之战1934四马拒孙之役苏联入侵新疆
北洋军阀
皖系
直系
奉系 (安国军)
直鲁联军
晋系
国民军(陕军)
马家军
新疆
滇系
川系
旧桂系
新桂系
粤系
黔系
国民党
共产党
参见: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内战战斗列表 • 国民革命军内战战斗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