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为刘墉的其他人物,请见“刘墉”。
关于名为刘文清的其他人物,请见“刘文清”。
刘墉《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之《刘墉像》,清叶衍兰摹大清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籍贯山东诸城县注沟镇逄戈庄村族裔汉族字号字崇如,号石庵谥号文清出生康熙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1720年8月19日大清山东诸城县逝世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84岁)大清京师亲属刘棨(祖父)刘统勋(父)刘墫(从兄)刘锡朋(子)刘镮之(侄)刘喜海(侄孙)刘华海(侄孙)出身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出身
著作
《清爱堂石刻》
《刘文清遗集》
《石菴诗集》
刘墉(1720年8月19日—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属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今属安徽省),中国清朝中期著名政治人物及书法家,系乾隆年间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及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在职期间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也造诣深厚,是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其逝世后被赠“太子太保”。
生平[编辑]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公元1720年8月19日),为时任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统勋获罪,刘墉也被夺官下狱。不久,其事解决,又赏编修,出督安徽学政[1]。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改任江苏学政[2]。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3]。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属“侵帑”,被发往军台效力。年馀被放还,受命在修书处行走[4]。不久,因受其父恩泽,仍以知府用,知江苏江宁府,任内有清名。次年升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迁陕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统勋病卒,因丁忧去职[5]。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内阁学士[6],在南书房行走。逾年调江苏学政[2]。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苏省东台县监生蔡嘉树唆使如皋县民人童志璘向刘墉告发已故的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到清都”的诗句,当时徐述夔和其子徐怀祖皆已物故,仍被开棺戮尸,孙子徐食田、徐食书、徐首发被处斩。为徐诗作序的已死礼部尚书沈德潜,也被戮尸[7]。历迁户部、吏部侍郎[8]。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抚[9][10]。刘墉在任期间,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11]。次年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兼管国子监事务[12][13]。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与尚书和珅和钱沣前往山东查办巡抚国泰贪污及纵容下属之事。和珅修书一封给予国泰令其准备库银掩盖亏空,但是因为刘墉指派手下阻碍而不成功[14]。因查访案情有功,刘墉被授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隶总督,两年后被授职协办大学士[1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而被降为侍郎衔。不久,授内阁学士,历升顺天学政、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礼部尚书,署吏部尚书,不久实授[16]。
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17]。嘉庆四年(1799年),加封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18]。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4]。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805年1月24日),刘墉在北京病逝,享寿八十五岁(虚岁)。据记载,其当天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宴会客人,“至晚端坐而逝”。[19]朝廷追赠其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20]。
著有《刘文清公遗集》(受业、协办大学士英和跋,道光六年刻本)。
书法[编辑]
刘墉擅书法,工书,尤长小楷,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风貌,为清一代书法家,也兼及颜真卿及苏轼。其书法最初从元代赵孟𫖯入手,至中年方自成一家,以魏晋为师,笔意古厚。与铁保、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
刘墉书写杜甫诗句之手卷时,书于水红色、钩金花的纸张上,十分别致。起始的一首诗题名为〈缚鸡行〉,叙述小仆绑著鸡要到市中去卖,引起了诗人对人、鸡、虫三者间的一些感慨,内容颇有意趣。至于在书法方面,圆润婉转的字体,看似柔软无骨,实际上却是将劲道隐藏于丰厚的外貌中,相当的内敛,前人评论刘墉的书法为绵里藏针,应即此意了。
七十岁以后则专心于北朝的石碑书法。他的书法,用墨厚重,墨色浓墨丰润,但是骨架结构则非常刚劲,结合了柔与刚的两面,别具特色。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21]
刘墉的行书作品,藏于山东博物馆
刘墉手书虹饮山房匾额
刘墉手书程子四箴匾额
轶事[编辑]
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叫作“刘罗锅”,更有后世的文艺作品对此渲染,但并不完全符合史实。清朝官员普遍因常需弓腰面上而驼背,而刘墉个字偏高,所以显得驼背突出一些。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刘罗锅”这个外号由此流传开来。
刘墉的实际年龄比和珅年长三十岁,壮年的和珅入朝为官时,刘墉已年过六旬,部分现代影视作品中关于二人年龄的描画不真实,但刘墉确实参与了嘉庆帝对和珅的清算与查处。
相关文艺作品[编辑]
小说:刘公案
评书:《官场斗》(又名:《金殿斗智》、《君臣斗》、《满汉斗》),《大话刘罗锅》
京剧:《宰相刘罗锅》
电影:《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乾隆皇与三姑娘》、《乾隆皇君臣斗智》
电视剧:《大内群英续集》、《宰相刘罗锅》、《刘罗锅断案传奇》、《七品钦差刘罗锅》、《乾隆王朝》、《人小鬼大刘罗锅》、《天命》、《刘墉追案》、《嘉庆君游台湾》
注释[编辑]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054595号》
^ 2.0 2.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77004号
^ 《清史稿》(卷302):“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
^ 4.0 4.1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 ,701005782号
^ 《清史稿》(卷302):“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再迁陕西按察使。”
^ 清代职官年表 ,2册 ,992-993
^ 《东华录》乾隆上谕:“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 《清史稿》(卷302):“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15244号
^ 清史稿校注 ,8册209卷 ,6743
^ 李瀚章(清).《湖南通志》(光绪):岳麓书社,2009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20423号
^ 《清史稿》(卷302):“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
^ 纪连海著《历史上的和珅》
^ 《清史稿》(卷302):“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
^ 《清史稿》(卷302):“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
^ 《清史稿》(卷302):“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濬下游。”
^ 《清史稿》(卷302):“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
^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
^ 《清史稿》(卷302):“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墉工书,有名于时。”
^ 《清稗类钞》,徐柯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清史稿/卷302》,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参考资料[编辑]
《钦定日下旧闻考》
《郎潜纪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殛珅志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陶庐杂录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安乐康平室随笔
清代书法四大家翁方纲 · 刘墉 · 梁同书 · 王文治
官衔
前任:罗源汉
工部汉尚书乾隆四十七年四月甲午-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1782年6月8日-1783年8月23日)
继任:金简
前任:蔡新
吏部汉尚书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1783年8月23日-1789年4月3日)
继任:彭元瑞
前任:纪昀
礼部汉尚书乾隆五十六年正月甲辰-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1791年3月3日-1792年9月22日)
继任:纪昀
前任:孙士毅
吏部汉尚书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嘉庆二年三月癸亥(1792年9月22日-1797年4月19日)
继任:沈初
查论编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吴 鸿 - 饶学曙 - 周 沣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70名沈 栻 - 刘 墉 - 柯一腾 - 叶 藩 - 万中道 - 吴肇元 - 汤世昌 - 汤先甲 - 王应瑜 - 卢明楷戈 涛 - 王应元 - 朱 山 - 德 瑛 - 朱光发 - 丁田树 - 孙 洙 - 蒋 檙 - 田弟怡 - 吕光亨潘从龙 - 李逢亨 - 李承瑞 - 叶观国 - 狄咏箎 - 徐 恕 - 陈 筠 - 何逢僖 - 路 谈 - 陈汝聪叶 棠 - 李 绶 - 杨秉铨 - 王熙载 - 张孝泉 - 史鸣皋 - 罗 典 - 周 滨 - 戴 天 - 韩衍桐李 倓 - 顾惪懋 - 姚晋锡 - 周于礼 - 沈世晋 - 金汝梅 - 王 绂 - 何向宸 - 周曰赞 - 丁国干张 瑚 - 伊 桂 - 黄 涛 - 温葆初 - 王启绪 - 刘 椿 - 朱 垣 - 王采珍 - 贾天禄 - 朱 嵇柴景高 - 蒋良骐 - 雪 格 - 刘伯埙 - 刘 恒 - 金祖昌 - 叶自渊 - 成 文 - 褚天门 - 秦百里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70名印宪曾 - 尹廷宾 - 黄元吉 - 舒元烺 - 王思滉 - 杜 泰 - 杨 焯 - 梁兆榜 - 唐廷櫆 - 王元启张 素 - 廖飞鹏 - 孙 俌 - 刘梦鹏 - 张云蒸 - 谭有德 - 邬 昇 - 杨宏声 - 翟 翷 - 张庆长周 埙 - 刘苞丽 - 范朝纲 - 冯鹏飞 - 孙熊兆 - 欧阳照 - 王家宪 - 李承庚 - 吴 坦 - 陈廷柱安 璠 - 穆 丹 - 张绳武 - 锺声俊 - 王人麒 - 李鸿楷 - 吴为墉 - 吴 疏 - 蔡如襄 - 孟 玫李 拔 - 胡廷槐 - 谭尚忠 - 吴 墱 - 黄 瓒 - 范思皇 - 刘宗珙 - 朱家濂 - 赵由僖 - 秦梦熊诸葛仪 - 潘思藻 - 刘 戆 - 张曾敞 - 卢庭琮 - 罗惟清 - 周隆谦 - 郭 兆 - 栾廷𨱅 - 张龄度何 栋 - 张吴彰 - 龙应时 - 宋若霖 - 王以训 - 宋五仁 - 罗芝芳 - 冯 慈 - 周世盛 - 江毓圻李连登 - 胡国济 - 胡腾蛟 - 张 䱇 - 宋廷采 - 梁竖校 - 张生馨 - 全 魁 - 叶丕葆 - 张天佑李世辅 - 艾 茂 - 程化鹏 - 刘心传 - 饶上位 - 刘上台 - 王伟士 - 田世丰 - 朱一深 - 王大嵩郭良贵 - 刘在益 - 李方泰 - 王 勋 - 周曰万 - 安受骐-觉罗巴彦学-刘凤飞 - 朱锦如 - 刘 峩张又泰 - 何 燧 - 徐名彝 - 胡端北 - 刘 璜 - 徐步蟾 - 吕文光 - 严庆云 - 王 勋 - 石 敏蔡 馨 - 黄文梓 - 岳 瀚 - 何 显 - 黄丹书 - 陈荣榕 - 高 辰 - 都 镛 - 邱恩荣 - 程士范郭天禄 - 何桐华 - 王旭龄 - 张鹤龄 - 仝宗魁 - 朱 绶 - 詹学海 - 陈在玑 - 刘位廷 - 蒙 浚赵 丹 - 刘嗣汉 - 周青云 - 李元通 - 陈天楷 - 林愈蕃 - 周文权 - 李华钟 - 曾 萼 - 徐玉书袁齐宏 - 蔡其发 - 陈公问 - 李应孙 - 张 绍 - 梁和中 - 惠 琨 - 王成德 - 何子祥 - 赵 默张万鹏 - 南宫鼎 - 董丰垣 - 张济世 - 潘宗岐 - 杨履中 - 盛应谦 - 任秉哲 - 郭乙山 - 李腾渊吴儒清 - 杨 炎 - 胡志洁 - 孙 昭 - 胡 楷 - 黄鸿阁 - 徐吉士 - 李天培 - 胡 圻 - 王彭会前一科:乾隆十三年戊辰科 · 后一科: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同科进士:乾隆十六年辛未翻译科、乾隆十六年辛未武科 · 同科出身: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特恩保举经学
查论编 清朝四库全书馆职官(1773年-1785年)历任正总裁刘统勋 - 刘 纶 - 于敏中 - 福隆安 - 裘曰修 - 王际华 -质亲王永瑢- 舒赫德 - 蔡 新 - 程景伊 - 嵇 璜 - 英 廉阿 桂 - 仪亲王永璇 - 成亲王永瑆 - 和 珅历任副总裁曹秀先 - 张若溎 - 李友棠 - 金 简 - 庆 桂 - 董 诰 - 刘 墉 - 钱汝成 - 沈 初 - 梁国治 - 王 杰 - 钟 音曹文埴 - 彭元瑞 总阅官德 保 - 周 煌 - 庄存与 - 汪廷玙 - 谢 墉 - 达 椿 - 胡高望 - 汪永锡 - 金士松 - 尹壮图 - 李 绶 - 窦光鼐吉梦熊 - 倪承宽 - 李汪度 - 朱 珪 - 钱 载 - 钱士云 - 阿 肃总纂官纪 昀 - 陆锡熊 - 孙士毅总校兼提调官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梦 吉 - 祝德麟 - 刘锡嘏 - 王仲愚 - 百 龄 - 张 焘 - 宋 铣 - 萧际韶 - 德 昌 - 黄瀛元 - 曹 城 - 瑞 保陈崇本 - 五 泰 - 运 昌 - 章宝传 - 冯应榴 - 孙永清 - 史梦琦 - 刘谨之 - 蒋谢庭 - 戴衢亨 - 陆伯焜武英殿提调官陆费墀 - 彭绍观 - 查 莹 - 刘种之 - 韦谦恒 - 彭元珫 - 吴裕德 - 关 槐 - 周兴岱协勘总目官刘权之 - 汪如藻 - 程晋芳 - 李 潢 - 梁上国 - 任大椿 - 张羲年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刘校之 - 刘跃云 - 陈昌图 - 励守谦 - 蓝应元 - 邹玉藻 - 王嘉曾 - 庄承篯 - 吴寿昌 - 刘 湄 - 吴 典 - 黄 轩王 增 - 王尔烈 - 闵思诚 - 陈昌齐 - 孙辰东 - 俞大猷 - 平 恕 - 李尧栋 - 邹炳泰 - 庄通敏 - 黄寿龄 - 余 集邵晋涵 - 周永年 - 戴 震 - 杨昌霖 - 莫瞻菉 - 王坦修 - 范 衷 - 许兆椿 - 于 鼎 - 王春煦 - 吴鼎雯 - 吴省兰汪如洋 - 陈万青 - 祝 堃 - 徐天柱 - 张家驹 - 黎溢海 - 苏青鳌校办各省送到遗书纂修官邹奕孝 - 郑际唐 - 左 周 - 姚 鼐 - 翁方纲 - 朱 筠 - 刘亨地 - 萧 芝 - 姚 颐 - 黄良栋 - 陈初哲 - 林树蕃谷际岐 - 蔡廷举 - 陈国玺 - 陈科𫓶 - 李 镕 - 金 蓉 - 朱 诺 - 周厚辕 - 秦 泉 - 潘曾起黄签考证纂修官王太岳 - 曹锡宝天文算学纂修兼分校官郭长发 - 陈际新 - 倪廷梅缮书处复校官王燕绪 - 朱 钤 - 何思钧 - 仓圣脉 - 杨 炤 - 徐以坤 - 潘有为 - 刘纯炜 - 叶佩荪 - 章维桓 - 程嘉谟 - 孙 溶缪 琪 - 杨懋珩 - 吴绍澯缮书处分校官张书勋 - 季学锦 - 钱 棨 - 金 榜 - 张秉愚 - 项家达 - 杨寿楠 - 裴 谦 - 张能熙 - 汪学金 - 严 福 - 孙希旦罗修源 - 朱 攸 - 邱庭漋 - 钱 樾 - 周 琼 - 吴锡麒 - 蔡廷衡 - 翟 槐 - 施培应 - 吴舒帷 - 何 循 - 颜崇沩张九镡 - 王天禄 - 冯敏昌 - 朱 绂 - 闵惇大 - 刘汝謩 - 高棫生 - 范来宗 - 马启泰 - 戴联奎 - 方 炜 - 徐如澍戴心亨 - 戴均元 - 孙玉庭 - 许 烺 - 沈孙琏 - 卢 应 - 钱 栻 - 胡 荣 - 程昌期 - 何西泰 - 卢 遂 - 沈清藻洪其绅 - 李奕畴 - 温常绶 - 王福清 - 德 生 - 李鼎元 - 张 位 - 萧广运 - 萧九成 - 王允中 - 龚大万 - 罗国俊钱世锡 - 饶庆捷 - 汪 昶 - 郭 寅 - 王汝嘉 - 王锺健 - 冯 培 - 李廷敬 - 吴蔚光 - 徐文干 - 曾廷橒 - 祖之望范 鏊 - 胡必达 - 陈 墉 - 陈文枢 - 王 受 - 王朝梧 - 蔡共武 - 潘绍观 - 蒋予蒲 - 冯集梧 - 曾 燠 - 吴绍浣锺文韫 - 俞廷棆 - 侍 朝 - 张慎和 - 牛稔文 - 吕云栋 - 胡 敏 - 王庆长 - 龚敬身 - 张 培 - 李 楘 - 汪日章吴 俊 - 方维甸 - 王 瑸 - 吴绍昱 - 毛上炱 - 盛惇崇 - 杜兆基 - 雷 纯 - 宋 镕 - 裘行简 - 李斯咏 - 方大川金光悌 - 刘图南 - 李 荃 - 胡绍基 - 董联瑴 - 程 琰 - 王学海 - 杨世纶 - 闵思毅 - 邱桂山 - 马犹龙 - 甄松年沈 琨 - 鲍之锺 - 王 照 - 王中地 - 费振勋 - 沈叔埏 - 顾宗泰 - 杨 揆 - 洪 梧 - 江 琏 - 孙 球 - 徐秉敬秦 瀛 - 黄秉元 - 张敦培 - 潘奕隽 - 张曾孝 - 石鸿翥 - 赵秉渊 - 刘 英 - 沈凤辉 - 温汝适 - 贾 锬 - 章 煦叶 菼 - 郭 晋 - 毛凤仪 - 窦汝翼 - 张 埙 - 汪师曾 - 言朝标 - 赵怀玉 - 徐步云 - 宋枋远 - 吴翼成 - 李元春刘源溥 - 陈 木 - 周 𬭎 - 卜维吉 - 金学诗 - 黄昌禔 - 汪锡魁 - 袁文邵 - 汪日赞 - 金兆燕 - 张曾炳 - 沈 培蔡 镇 - 吴 垣 - 常 循 - 李 巖 - 张志枫 - 刘光第 - 刘景岳 - 郭祚炽 - 柴 模 - 吴树萱 - 李 骏 - 陈 林施光辂 - 宋 炘 - 朱 炘 - 王锺泰 - 高 中 - 王友亮 - 王彝宪 - 田尹衡 - 胡予襄 - 徐立纲 - 傅 朝 - 胡士震孙 梅 - 叶 兰 - 汪 镛 - 王家宾 - 罗万选 - 杨素楠 - 蒋 宽 - 吴甸华 - 张虎拜 - 汤 垣 - 康仪钧 - 嵇承志潘庭筠 - 章宗瀛 - 陆 湘 - 蔡必昌 - 翁树棠 - 缪 晋 - 曹锡龄 - 吴锡龄 - 吕云从 - 朱衣鲁 - 张运暹 - 郑 燨李光云 - 陈梦元 - 祁韵士 - 吴冀成 - 吴启泰 - 叶元符 - 赵 雯 - 郭在逵 - 许兆棠 - 江 涟 - 徐 准 - 甘立猷邵志望 - 周 炎 - 单可基 - 秦瀛煦 - 李传燮 - 雷 震 - 沈 飏 - 陈嗣龙 - 王元照 - 石养源 - 靖本谊 - 徐秉文钱至纯 - 丁履谦 - 沈步垣 - 阿 林 - 茅元铭 - 周宗岐 - 江德量 - 涂日煥篆隶分校官王念孙 - 谢登隽 - 朱文震绘图分校官门应兆缮签官费振勋 - 罗锦森 - 王锡奎 - 王 鹏 - 平 远 - 徐志晋 - 张经田 - 金应瑸 - 胡 钰 - 吴鼎扬 - 孙 衡 - 虞衡宝汪人宪 - 叶绍楏 - 金芝原 - 陈 昶 - 施 源 - 陈景良 - 韦协梦 - 张 坤 - 吴慕增 - 裘增寿 - 孙廷召 - 张中正龚 协 - 冯桂芬 - 李晋垿 - 钱开仕 - 冯 晟 - 怀 沅 - 谢恭铭 - 谢文荣 - 田文瑄督催官祥 庆 - 董 椿 - 楚维宁 - 富炎泰 - 富森布 - 奇 明 - 福 昌翰林院收掌官安盛顿 - 文 英 - 富 廉 - 舒明阿 - 白 瑛 - 英玺德 - 荣 安 - 明 福 - 博 良 - 恒 敬 - 那 善 - 长 亮经 德 - 庆 明 - 盛 文 - 张纯贤 - 福 智 - 承 露 - 熊志契 - 马 蓁 - 舒 宁 - 明 启 - 观 成 - 倭生额常 宁 - 敏 图缮书处收掌官田起莘 - 吴应霞 - 史国华 - 德克进武英殿收掌官阿克敦 - 敷注礼 - 德 光 - 广 传 - 陆达塞 - 海 宁 - 准提保 - 伊昌阿 - 海 福 - 德 明 - 福 庆 - 永 清惠 保 - 八 十 - 阿诚明 - 舒和兴 - 梁海福 - 王海福武英殿监造官刘 淳 - 绍 言 - 伊灵阿 - 永 善 - 福克精额 - 苏楞额 - 长 闱 - 依清阿特开修书馆:明史馆 . 三礼馆 . 通鉴纲目馆 . 孝经馆 . 春秋馆 . 律吕正义馆 . 朱批谕旨馆 . 会典馆 . 八旗通志馆 明纪纲目馆 . 古今图书集成馆 . 四朝诗修书处 . 子史精华修书处 . 一统志馆 . 藏经馆 . 清字经馆 . 文颖馆 . 医书馆
查论编诸城刘必显家族1
刘必显
刘桢 刘果 刘棨 刘棐
刘统勋
刘墉 刘堪
刘锡朋2 刘镮之
刘喜海
注1:本家族树仅列出家族中翰林、进士与有官职者,以及对谱系关联较重要的人物,其余子女未包括在内。注2:刘墉无子,以侄刘锡朋继嗣。
查论编清朝入祀贤良祠王公大臣前殿和硕怡贤亲王 胤祥 - 和硕超勇襄亲王 策凌 - 和硕恭忠亲王 奕䜣后寝达 海文成 - 孟乔芳忠毅 - 李国翰敏壮 - 额色黑文恪 - 哈什屯恪僖 - 爱星阿敬康
宁完我文毅 - 范文程文肃 - 李国英勤襄 - 米思翰敏果 - 褚 库襄壮 - 姚文然端恪
莽依图襄壮 - 傅弘烈忠毅 - 图 海文襄 - 佛尼埒恭靖 - 于成龙清端 - 张 勇襄壮
赉 塔襄毅 - 王进宝忠勇 - 魏裔介文毅 - 魏象枢敏果 - 汤 斌文正 - 靳 辅文襄
根 特襄壮 - 傅腊塔清端 - 李之芳文襄 - 施 琅襄壮 - 赵良栋襄忠 - 阿兰泰文清
孙思克襄武 - 于成龙襄勤 - 费扬古襄壮 - 王 熙文靖 - 励杜讷文恪 - 伊桑阿文端
吴 琠文端 - 张 英文端 - 顾八代文端 - 富 善恭懿 - 熊赐履文端 - 张玉书文贞
徐 潮文敬 - 李光地文贞 - 陈 瑸清端 - 冯国相桓僖 - 玛尔汉恭勤 - 赵申乔恭毅
阿喇纳僖恪 - 张鹏翮文端 - 杨宗仁清端 - 高其位文恪 - 尹 德悫敬 - 田从典文端
富宁安文恭 - 齐苏勒勤恪 - 蔡世远文勤 - 杨名时文定 - 朱 轼文端 - 李 卫敏达
马 齐文穆 - 徐士林 - 徐元梦文定 - 鄂尔泰文端∗- 徐 本文穆 - 那苏图悫勤
拉布敦壮果 - 傅 清襄烈 - 陈大受文肃 - 潘思榘敏惠 - 高 斌文定 - 福 敏文端
和 起武烈 -喀尔吉善庄恪- 鹤 年文勤 - 汪由敦文端 - 黄廷桂文襄 - 蒋 溥文恪
李元亮勤恪 - 史贻直文靖 - 鄂 弼勤肃 - 梁诗正文庄 - 来 保文端 - 兆 惠文襄
方观承恪敏 - 董邦达文恪 - 沈德潜文悫∗- 阿里衮襄壮 - 傅 恒文忠 - 尹继善文端
陈宏谋文恭 - 吴达善勤毅 - 刘 纶文定 - 刘统勋文正 - 钱陈群文端 - 何 煟恭惠
觉罗奉宽文勤 - 舒赫德文襄 - 高 晋文端 - 于敏中文襄∗- 李 湖恭毅 - 袁守侗清悫
英 廉文肃 - 伊勒图襄武 - 许世亨昭毅 - 萨 载诚恪 - 奎 林武毅 - 福康安文襄
和 琳忠壮 - 阿 桂文成 - 鄂 辉恪靖∗- 金士松文简 - 彭元瑞文勤 - 刘 墉文清
王 杰文端 - 朱 珪文正 - 戴衢亨文端 - 董 诰文恭 - 明 亮文襄 - 黎世序襄勤
汪廷珍文端 - 玉 麟文恭 - 富 俊文诚 - 曹振镛文正 - 托 津文定 - 杨遇春忠武
长 龄文襄 - 卢荫溥文肃 - 陶 澍文毅 - 文 孚文敬 - 隆 文端毅 - 黄 钺勤敏
王 鼎文恪 - 陈官俊文悫 - 杜受田文正 - 潘世恩文恭 - 文 庆文端 - 裕 诚文端
杜 堮文端 - 胡林翼文忠 - 桂 良文端 - 沈兆霖文忠 - 翁心存文端 - 祁寯藻文端
骆秉章文忠 - 马新贻端愍 - 官 文文恭 - 倭 仁文端 - 曾国藩文正 - 瑞 常文端
瑞 麟文庄 - 贾 桢文端 - 文 祥文忠 - 英 桂文勤 - 沈葆桢文肃 - 沈桂芬文定
全 庆文恪 -宗室载龄文恪- 左宗棠文襄-宗室灵桂文恭- 丁宝桢文诚 - 岑毓英襄勤
曾国荃忠襄 - 张 曜勤果 - 宝 鋆文靖 - 恩 承文慎 -宗室福锟文慎- 张之万文达
李鸿藻文正-宗室麟书文慎-额勒和布文恭- 李鸿章文忠 - 宋 庆忠勤 - 刘坤一忠诚
荣 禄文忠 - 长 顺忠靖 - 裕 德文慎 -宗室昆冈文达 - 崇 礼文恪-宗室敬信文恪
张之洞文襄 - 孙家鼐文正 - 戴鸿慈文诚 - 鹿传霖文端∗ 其后因案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德国
美国
日本
荷兰
艺术家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CBDB
SHL
Sinica
Trove
其他
HK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