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九老亭
课余读点闲书,曾对一首老年题材的诗歌颇感兴趣,不妨摘录与诸君共享:“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之所以感兴趣,一则文字通俗酣畅,二则阐释长寿道理,三则蕴涵人生哲理。诗作者应璩(公元190到252年) 共写了一百三十篇《百一诗》,可惜流传至今已很少。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长寿之人古代并不少。随采风团到冶溪采风之时,就瞻仰了位于冶溪河与徐良河分水岭上的九老亭。

九老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高约五米,结构严谨,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支撑亭身的四根石柱均一尺见方、高三米有余,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柱距约二米,其间由四块长约二米、宽二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石块连为一体。北面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等司空九老“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亭顶屋面由十二块石板组成,飞檐戗角,宝葫芦塔尖。
同游者郑氏后裔告诉笔者: “郑氏嫡堂兄弟九人长期生活在鸟语花香、茂林修竹的司空胜境,加之遇客则奉茶引路的良好德操,被世人尊称为‘司空九老’。听族内老者说,正面亭檐石板上曾有道光皇帝钦赐建亭时留下的‘皇恩钦赐’石匾。”
仅从清朝而言,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男性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由此推之,九老亭虽然规模不大,掩映在农舍之间,却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可惜古亭四周如今惨遭居民蚕食,亭后黄土淤积,各种废弃杂物堆积亭间,四界保护碑已被黄土遮去一半,不觉为道光钦赐石匾隐隐担忧。
莫名间想起宋朝真德秀的七绝《长沙劝耕》:“千金难买是乡邻,恩意相欢即至亲。年若少时宜敬老,家才足后合怜贫。”
2015年3月26日草就于望月轩